中文版English日本語한국의
C12P   发酵或使用酶的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或组合物或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

(生成食品组合物的发酵方法入A21,A23;一般化合物参见有关化合物的类,如C01,C07;啤酒的酿造入C12C;生产醋入C12J;产酶的方法入C12N9/00;涉及遗传工程的DNA或RNA,载体,如质粒,或其分离、制备或纯化入C12N15/00)〔3〕
附注
1本小类包括较大或较小的化学修饰。〔3〕
2C12P 1/00组包括,不能足以确定分入C12P 3/00至C12P 37/00组内的有机化合物的生产方法。仅按它们的经验式确定的化合物,不能被视为足以确定的。〔3〕
3注意C12大类类名后的附注1至附注3。〔4〕
4如果一个特殊反应被认为是重要的,它也可被分入有关的化合物的类目中,如C07、C08。〔3〕
5本小类中:
 一种化合物的金属或铵盐按该化合物分类;
组合物分在有关化合物的组中。〔3〕

附注
在这一小类中,最好加注C12R小类的引得码。〔6〕

小类索引
化学物质的生物合成
  无机化合物3/00
  无环或碳环有机化合物5/00至15/00
  肽或蛋白质类21/00
  胡萝卜素23/00
  四环素29/00
  前列腺素31/00
  类固醇33/00
  杂环有机化合物17/00
  含糖基19/00
  核黄素25/00
  赤霉素27/00
  头孢菌素;青霉素35/00;37/00
  旋光异构体的分离41/00
生物合成制备的其他方法1/00,39/00

C12P 1/00使用微生物或酶,制备不包含在C12P 3/00至C12P 39/00组中的化合物或组合物;使用微生物或酶制备化合物或组合物的一般方法〔3〕
C12P 1/02·使用真菌〔3〕
C12P 1/04·使用细菌〔3〕
C12P 1/06·使用放线菌目〔3〕

C12P 3/00除二氧化碳外元素或无机化合物的制备〔3〕

C12P 5/00 烃的制备〔3〕
C12P 5/02·无环的(用厌氧处理污泥来生产甲烷入C02F11/04)〔3〕

C12P 7/00含氧有机化合物的制备〔3〕
C12P 7/02·含有羟基〔3〕
C12P 7/04··无环的〔3〕
C12P 7/06···乙醇,即非饮料〔3〕
C12P 7/08····作为副产品或从废物或纤维素材料基质中制得〔3〕
C12P 7/10·····含纤维素材料的基质〔3〕
C12P 7/12·····含亚硫酸盐废液或柑橘废液基质〔3〕
C12P 7/14····多级发酵;多种类型微生物或微生物的重复使用〔3〕
C12P 7/16···丁醇〔3〕
C12P 7/18···多烃基的〔3〕
C12P 7/20····甘油〔3〕
C12P 7/22··芳香族〔3〕
C12P 7/24·含有羰基〔3〕
C12P 7/26··酮类〔3〕
C12P 7/28···含丙酮的产品〔3〕
C12P 7/30····从除水以外的其他无机化合物的基质中制得〔3〕
C12P 7/32····从含无机氧源基质中制得〔3〕
C12P 7/34····从含蛋白质作为氮源的基质中制得〔3〕
C12P 7/36····从含谷物或谷类植物的材料基质中制得〔3〕
C12P 7/38···含环戊酮或环戊二烯产品〔3〕
C12P 7/40·含有羧基〔3〕
C12P 7/42··羟基羧酸〔3〕
C12P 7/44··多羧酸〔3〕
C12P 7/46···有4个或少于4个碳原子的二羧酸,如富马酸、马来酸〔3〕
C12P 7/48···三羧酸,如柠檬酸〔3〕
C12P 7/50···含酮基,如2-氧代酮戊二酸〔3〕
C12P 7/52··丙酸;丁酸〔3〕
C12P 7/54··醋酸(醋入C12J)〔3〕
C12P 7/56··乳酸〔3〕
C12P 7/58··醛糖酸、酮基-醛糖酸或糖酸(糖醛酸入C12P 19/00)〔3〕
C12P 7/60···2-酮古洛糖酸〔3〕
C12P 7/62·羧酸酯〔3〕
C12P 7/64·脂肪;脂油;酯型蜡;高级脂肪酸,即在一连接羧基的完整的链上至少有7个碳原子;氧化油或脂〔3〕
C12P 7/66·含有醌型结构〔3〕

C12P 9/00含有金属或除H、N、C、O、S或卤素之外的其他原子的有机化合物的制备〔3〕

C12P 11/00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制备〔3〕

C12P 13/00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制备〔3〕
C12P 13/02·酰胺,如氯霉素〔3〕
C12P 13/04·α-氨基酸或β-氨基酸〔3〕
C12P 13/06··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高丝氨酸〔3〕
C12P 13/08··赖氨酸;二氨基庚二酸;苏氨酸;缬氨酸〔3〕
C12P 13/10··瓜氨酸;精氨酸;鸟氨酸〔3〕
C12P 13/12··蛋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3〕
C12P 13/14··谷氨酸;谷氨酰胺〔3〕
C12P 13/16···使用表面活性剂、脂肪酸或脂肪酸酯,即在一与1个羧基或1个羧酯基连接的完整链上至少有7个碳原子〔3〕
C12P 13/18···使用生物素或它的衍生物〔3〕
C12P 13/20··天冬氨酸;天冬酰胺〔3〕
C12P 13/22··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3,4-二羟苯丙氨酸〔3〕
C12P 13/24··脯氨酸;羟基脯氨酸;组氨酸〔3〕

C12P 15/00至少含3个稠合碳环的化合物的制备〔3〕

C12P 17/00仅有O,N,S,Se或Te作为杂环原子的杂环碳化合物的制备(C12P 13/04至C12P 13/24优先)〔3〕
C12P 17/02·氧是惟一的杂环原子〔3〕
C12P 17/04··含1个五元杂环,如灰黄霉素〔3〕
C12P 17/06··含1个六元杂环,如荧光素〔3〕
C12P 17/08··含有至少7个原子的杂环,如玉米赤霉烯酮、大环内酯糖苷配基〔3〕
C12P 17/10·氮是惟一的杂环原子〔3〕
C12P 17/12··含1个六元杂环〔3〕
C12P 17/14·氮或氧作为杂原子,并且在相同的环上至少有另1个不同的杂环原子〔3〕
C12P 17/16·含有两个或更多的杂环〔3〕
C12P 17/18·至少含有两个在它们本身之间稠合或与一共同的碳环系稠合的杂环,如利福霉素〔3〕

C12P 19/00含有糖残基的化合物的制备(酮醛糖酸入C12P 7/58)〔3〕
附注
注意在C07H小类类名后的附注3,其规定了“糖类残基”一词的定义。〔3〕
C12P 19/02·单糖(2-酮古洛糖酸入C12P 7/60)〔3〕
C12P 19/04·多糖,即含5个以上的由糖苷键彼此连接在一起的糖类残基的化合物〔3〕
C12P 19/06··黄原,即黄单胞菌属型杂多糖〔3〕
C12P 19/08··葡聚糖〔3〕
C12P 19/10··茁霉多糖〔3〕
C12P 19/12·二糖〔3〕
C12P 19/14·由碳水化合物酶作用产生的,如由α-淀粉酶〔3〕
C12P 19/16·由α-1,6-糖苷酶作用产生的,如直链淀粉,去分枝支链淀粉(淀粉的非生物水解入C08B 30/00)〔3〕
C12P 19/18·由糖基转移酶作用产生的,如α-、β-或γ-环糊精〔3〕
C12P 19/20·由外切-1,4α-糖苷酶作用产生的,如葡萄糖〔3〕
C12P 19/22·由β-淀粉酶作用产生的,如麦芽糖〔3〕
C12P 19/24·由异构酶作用产生的,如果糖〔3〕
C12P 19/26·含氮碳水化合物的制备〔3〕
C12P 19/28··N-葡萄糖苷〔3〕
C12P 19/30···核苷酸〔3〕
C12P 19/32····含有在同一环上有两个氮原子的六元环的稠合环系,如嘌呤核苷酸,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3〕
C12P 19/34····多核苷酸,如核酸、寡核糖核苷酸〔3〕
C12P 19/36····二核苷酸,如磷酸菸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3〕
C12P 19/38···核苷〔3〕
C12P 19/40····含有在同一环上有两个氮原子的六元环的稠合环体系,如嘌呤核苷〔3〕
C12P 19/42···钴氨素,即维生素B12、LLD因子〔3〕
C12P 19/44·O糖苷(如糖苷)的制备〔3〕
C12P 19/46··有1个与环己基连接的糖残基氧原子,如春日霉素〔3〕
C12P 19/48···被两个或更多的氮原子取代的环己基,如越霉素、新霉胺〔3〕
C12P 19/50····有两个通过仅有的氧与相邻环的己基碳原子相连接的糖基,如氨丁酰苷菌素、核糖霉素〔3〕
C12P 19/52·····含有3个或更多的糖类残基,如新菌素,青紫霉素〔3〕
C12P 19/54···环己基直接连接到两个或更多NCNN残基的氮原子上,如链霉素〔3〕
C12P 19/56··有1个直接与有3个或更多个碳环的稠合环系连接的糖类残基的氧原子,如道诺霉素,亚德里亚霉素〔3〕
C12P 19/58··有一通过仅有的无环碳原子直接与非糖化物杂环连接的糖类残基的氧原子,如博莱霉素,腐草霉素〔3〕
C12P 19/60··有1个直接与非糖化物杂环或含有一非糖化物杂环的稠合环系相连接的糖类残基的氧,如香豆霉素,新生霉素〔3〕
C12P 19/62···八元杂环或更大的杂环、并且氧是惟一的杂环原子,如红霉素、螺旋霉素、制霉菌素〔3〕
C12P 19/64·S糖苷(如林肯霉素)的制备〔3〕

C12P 21/00肽或蛋白质的制备(单细胞蛋白质入C12N 1/00)〔3〕
C12P 21/02·有两个或更多个氨基酸的已知序列,如谷胱苷肽〔3〕
C12P 21/04··环或桥接肽或多肽,如杆菌肽(只通过—S—S—键成环入C12P 21/02)〔3〕
C12P 21/06·由肽键水解产生,如水解产物(由蛋白质水解制备食品入A23J 3/00)〔3〕
C12P 21/08·单克隆抗体〔5〕

C12P 23/00含有共轭双键连接的至少含10个碳原子的不饱和侧链的环己烯环的化合物的制备(含杂环的入C12P 17/00)〔3〕

C12P 25/00含咯嗪或异咯嗪核化合物(如核黄素)的制备〔3〕

C12P 27/00含赤霉素烷环体系的化合物(如赤霉素)的制备〔3〕

C12P 29/00含有并四苯环体系的化合物(如四环素)的制备(C12P 19/00优先)〔3〕

C12P 31/00含有1个五元环化合物的制备,该环在相互邻位上有两个侧链,并至少有1个与在其中1个侧链的相邻位置直接与环连接的氧原子,不直接与环连接1个侧链含1个有3个与杂原子连接的键的碳原子,其中至多1个键与卤素连接,而另一侧链至少有1个在γ位与环连接的氧原子,如前列腺素〔3〕

C12P 33/00类固醇的制备〔3〕
附注
注意在C07J小类类名后附注中“类固醇”的含义。〔3〕
附注
 在组C12P 33/02至C12P 33/20中,所用下列术语具有指定的含义:
 “作用”、“形成”、“羟基化”、“脱羟基”或“脱氢”系指其他化学作用以外的微生物或酶的作用。〔3〕
 C12P 33/02·脱氢;脱羟基〔3〕
C12P 33/04··由A环形成芳基环〔3〕
C12P 33/06·羟基化〔3〕
C12P 33/08··在11位〔3〕
C12P 33/10···在11α-位〔3〕
C12P 33/12·作用在D环上〔3〕
C12P 33/14··在16位上羟基化〔3〕
C12P 33/16··作用在17位上〔3〕
C12P 33/18···在17位上羟基化〔3〕
C12P 33/20·含杂环〔3〕

C12P 35/00有5-硫杂-1-氮杂双环〔4.2.0〕辛烷环系的化合物(如头孢霉菌素)的制备〔3〕
C12P 35/02·由在7位上取代基的去酰化作用〔3〕
C12P 35/04·由在7位上取代基的酰化作用〔3〕
C12P 35/06·头孢菌素C;及其衍生物〔3〕
C12P 35/08·在7位双取代的〔3〕

C12P 37/00含4-硫杂-1-氮杂二环〔3.2.0〕庚烷环系的化合物(如青霉素)的制备〔3〕
C12P 37/02·存在苯乙酸或苯乙酰胺或其衍生物〔3〕
C12P 37/04·由在6位上取代基的酰化作用〔3〕
C12P 37/06·由在6位上取代基的去酰化作用〔3〕

C12P 39/00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包含不同属的微生物的方法〔3〕

C12P 41/00使用酶或微生物从外消旋混合物中分离旋光异构体的方法〔4〕